七月的北川,如诗如画。永昌河似碧色绸带穿城而过,为羌乡大地注入勃勃生机;漫山果树硕果累累,绿的李子、红的桃子,在枝头垂坠着蜜酿般的甜香;古羌寨的石板路上游人如织,碉楼前跳起沙朗舞,欢歌笑语随风飘扬,羌家儿女捧着咂酒绽开笑靥——一幅“文旅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和谐发展画卷徐徐铺展。
近年来,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围绕“大禹”“大爱”“大熊猫”三张名片,推进以“文旅+低空”“文旅+康养”“文旅+研学”等为主题的“文旅+”全业态融合发展,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成功摘得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持续打响了“大禹故里、中国羌城、云境北川”品牌,让更多游客“在世界行走,为北川停留”。
今年入夏以来,曲山镇石椅村迎来客流高峰,不少外地游客专程来此避暑、采摘。“太好玩了,我们一家人乐不思蜀,一次次延后返程。”外地游客赵丹的话语,道出了石椅村的吸引力。
凭借良好生态与独特民族文化,石椅村成了暑期热门打卡地。游客在这里既能体验高山采摘李子的乐趣、探秘林海石源的独特景观,也能沉浸式感受羌族文化的魅力。当地推出的亲子避暑、林下康养等5条特色线家民宿的房间就已预订至8月底,景区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10%,带动农特产品销售超百万元。
这样的活力,源于北川“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融合发展思路。依托优质农业资源与禹羌文化特色,北川让“农”与“旅”深度融合:茶产业通过“茶园观光+采茶体验+茶文化研学”一体化开发,春茶均价升至270元/公斤,同比增长12.5%,综合产值达8.5亿元;羌族村落将传统农耕与民俗体验结合,更新羌寨民宿、田园采摘等业态,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如今,北川已培育规上文旅企业11家、精品民宿30家、星级农家乐40家。文旅产业带动人均增收超600元,占群众增收比重达34.5%,一条“文化赋能、产业富民”的路子愈发清晰。
高校学子在“北川驿站”学习羌绣。(北川县委宣传部 供图)
从曲山镇返回县城的路上,北川大禹文化陈列馆成为游客的打卡地。馆内,全息投影、AR交互、数字沙盘等20余项前沿技术打破时空壁垒,将大禹治水的史诗画卷,以沉浸式、强互动的形式呈现在游客眼前。
“原本枯燥的文图变成了有趣的数字化演绎,孩子们更能理解大禹的担当与坚韧。”带着孩子参观的市民李女士说。技术赋能让陈列馆人气飙升,自去年10月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2.2万人次。
文化体验的创新不止于此。近日,“北川驿站”迎来全国18所高校的千余名学子,在云珍羌绣振兴工坊,他们拿起针线学习长短针、齐针绣,亲手缝制羊角花、羊头纹等纹样。“这样能直观感受羌族文化的魅力,理解一针一线里的千年记忆。”学子们的感慨,道出了非遗传承的新可能。
作为大禹故里、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在非遗保护上成果丰硕:“羌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绣跻身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通过“非遗+旅游”“非遗+电商”模式,羌绣、草编等文创产品销售额达2.5亿元,出口额超3000万元,既守护了传统文化,又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
漫步巴拿恰步行街,羌族风情与现代设施相映成趣,巍峨碉楼矗立蓝天——这样的体验,离不开北川持续推进的景区提质工程。作为绵阳唯一的5A级旅游景区,北川羌城旅游区通过全面升级道路、生态步道,优化停车设施与新能源充电站,发布串联石椅羌寨、九皇山等核心景区的旅游线路,让全域旅游脉络更畅通,游客体验更优质。
暑期托管班孩子走进北川大熊猫动植物园。(北川县委宣传部 供图)
“网网太萌了!快帮我拍个照!”北川大熊猫动植物园一开园便成“顶流”,9天接待游客2.7万人,单日最高超6000人。园内,大熊猫“网网”“升谊”憨态可掬,川金丝猴、小熊猫等伴生动物与珙桐、水杉等珍稀植物相映成趣,构成了鲜活的生态课堂。
年轻游客则迷上了北川的“旅拍大片”。在永昌机场机库,白色飞机与游客身上的彩色羌服形成鲜明视觉冲击,“00后”摄影师张晋彪指挥拍照:“往左边走一点,头抬45度。”快门声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被定格成独特记忆。
九皇山景区今夏推出的“奇幻林”项目,白天是“冰雪童线℃冰瀑倾泻而下,水雾折射出彩虹,带来“夏日玩雪”的奇妙体验;夜晚则化身为“萤河秘境”,数万只萤火虫飞舞,织就光影盛宴。
依托优质文旅资源,北川打造“四季全时”旅游格局:春季赏花采茶、夏季避暑摘果、秋季赏林观光、冬季玩雪泡泉。在此基础上,创新融合低空经济,开通北川至达州金垭、重庆梁平的低空短途运输线路,今年“五一”客座率达86.1%,为游客提供了俯瞰北川的全新视角。
多业态融合的成效显而易见:2025年上半年,北川接待游客70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6%、20%。其中,低空经济、体育赛事、茶旅研学等新业态参与人群超25万人次,拉动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5%以上。
从旅游环境到业态布局,从农文旅融合到多业态联动,北川文旅处处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杨国华 唐舒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