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东北腹地,武夷山脉与鄱阳湖平原在此交汇,孕育出上饶这座兼具山水灵秀与人文厚重的城市。从朱熹讲学的鹅湖书院到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从“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到“红色首府”横峰,上饶的文旅资源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然而,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如何让传统文化资源突破时空界限、如何让绿水青山转化为产业发展的金山银山?上饶以“文化+技术”双轮驱动,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深度应用,积极探索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路径。
今年“五一”假期,上饶文旅全域联动喜迎各地游客。三清山、篁岭、望仙谷、婺女洲等热门景区的非遗巡演、国潮快闪、实景演艺等百余场文旅活动同步展开,市场运行安全稳定、火爆有序。许多常来上饶的游客表示,上饶的旅游和景区每年都给人有“厚重而崭新”的感受,当地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结合,让上饶之行有了更多的“记忆”和“共情”。
上饶市有关方面负责人表示,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也是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据介绍,多年来,上饶注重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并将其转化为独具地方特色且具备吸引力的文旅产品,丰富了文旅融合新内涵。同时,持续深化科技赋能,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文旅业态创新注入新的动能。
2022年《上饶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首次提出“建设全国文旅科技融合示范区”,明确将数字技术作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具体政策全面发力:设立文旅科技专项基金,成立由院士领衔的文旅数字化研究院,推动华为、腾讯等企业与本地景区成立20个联合实验室。在铅山葛仙村,5G基站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5个。
通过搭建“一云多端”数字底座(文旅大数据云平台+景区智能终端+游客移动端),上饶形成了“前端沉浸体验—中台数据治理—后端产业延伸”的全链条数字技术体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饶把文化和技术相融合,建立了文化遗产数据库,对古建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数字化采集和保存,并通过3D建模、全景影像等技术实现线上展示。
篁岭村通过数字化复原“晒秋”民俗,结合3D建模与社交媒体传播,将村庄转化为年接待300万人次的5A级景区。其“晒秋”IP在短视频平台累计曝光超数十亿次,成为文化符号的数字化典范。在文创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晒秋”服饰、油纸伞等非遗衍生品的知识产权,推动数字文创交易平台建设。
上饶市在望仙谷、三清山、龟峰等景区推出VR体验项目,让游客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感受不同季节、不同角度的景观。
上饶市水南街文化街区通过AR导览、沉浸式剧场(如《水南盛典》)展示非遗技艺,吸引多家首进品牌入驻,形成“文化+商业”共生生态。望仙谷利用VR技术呈现四季景观,葛仙村打造“八大夜游产品”(如仙街提灯、水幕电影)。婺源还开发了AR导览系统,游客通过手机扫描实景即可获取历史文化信息。
在鹅湖书院元宇宙景区,游客佩戴VR设备即可“穿越”到南宋淳熙二年的鹅湖之会,目睹朱熹与陆九渊的哲学辩论。该项目采用3D激光扫描和动作捕捉技术,1:1还原历史场景,上线万虚拟游客,带动线下客流增长迅速。而在三清山,AR增强现实技术将地质奇观与神话传说叠加,花岗岩峰林化作《山海经》中的神兽,让自然景观成为可交互的文化IP。
上饶市开发了“畅游上饶”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整合了景区预约、电子导览、智能推荐等功能。该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为精准营销和产品优化提供支持。同时,各主要景区实现了5G网络覆盖和智能导览系统部署,提升了游客体验。
上饶智慧旅游平台整合了全市38个A级景区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为游客生成个性化行程。当游客在婺源江湾景区扫码预约晚餐时,系统已根据其游览轨迹推荐最近停车场、预测篁岭晒秋最佳拍摄时间;当游客黄金周行至三清山,可以随时知晓索道排队时间和分段引流的进展;当游客夜游葛仙村,可以一览夜晚非遗火壶表演、武术对打等超百场演出的排表。更值得关注的是“文旅数字专员”应用:基于大语言模型开发的AI助手,能解答方言提问、生成短视频游记。
在鄱阳湖生态湿地,国家级非遗“鄱阳渔歌”通过声纹采集和AI作曲技术,衍生出电子音乐、手机铃声等20种数字产品。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则借助3D打印开发出可定制的文创灯具,让千年古法造纸术以现代设计语言重生。这些实践印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玛丽娜·埃尔南德斯的评价:“数字技术正在重塑非遗传承的DNA。”
在信江文创产业园,文旅与科技的化学反应持续发酵。近年来,一些电竞战队将训练基地设在区域内的古宅院落,而数字艺术展将《稼轩词》转化为动态水墨画卷。这种跨界不仅带来新消费场景,更培育出数字内容制作、智能装备研发等配套产业,由此形成引人注目的文旅产业集群。
2023年“上饶文旅直播基地”正式启用,30个全景直播间覆盖全市重点景区。葛仙村的汉服体验、灵山景区的悬崖咖啡通过抖音、淘宝直播实时呈现,带动线上预订量快速增长。更有创新者如婺源篁岭民宿主理人王晓琳,通过VR直播带领观众“云种油菜花”,预售次年花期住宿权,开创“农业+文旅+数字金融”新模式。
截至2025年,上饶拥有4家国家5A级景区、35家4A级景区。2024年,全市全年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上饶市文旅的最新实践和成效,源于理念、体制、技术的底层创新。
首先,政府有关方面和业界特别注意探索文化本真性与技术适配性的平衡之道。在铅山河口古镇的数字改造中,技术团队曾面临艰难抉择:是否用全息投影覆盖明清古街?最终方案选择“隐形技术”——地砖下的压力传感器触发屋檐灯笼的渐变光影,既保留古镇原貌又创造沉浸体验。这种“科技隐身、文化显性”的理念,成为上饶文旅创新的重要方法论。
其二,积极以数据资产化带动商业模式变革。通过加密算法和隐私计算技术,上饶文旅大数据平台实现游客行为数据的合规流通。景区可通过数据银行获取消费画像,农家乐能依据热力图调整菜品结构,政府部门则借助预测模型优化交通调度。这种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正在重构文旅产业的价值分配体系。
其三,以提高数字包容性提升全域发展动能。在鄱阳湖边的莲湖乡,留守老人通过抖音培训成为“银发导游”,用乡音讲述候鸟迁徙故事;残障人士借助VR设备“攀登”三清山玻璃栈道。数字技术不仅创造经济价值,更成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包容的创新工具。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上饶的探索仍面临深层挑战:元宇宙场景的持续运营成本高企、数字内容原创能力不足、复合型人才缺口达万人级。对此,上饶市提出“三个转向”:从技术应用转向底层创新,从项目驱动转向生态培育,从文旅融合转向产城融合。
当5G-A网络实现三清山万米高空的全域覆盖,当AI导游能模仿辛弃疾吟诵“我见青山多妩媚”,上饶的实践正在揭示一个真理: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本质是一场关于文化生命力的技术突围。在这里,古老的徽派马头墙与跳动的数据流共振,书写着中华文明现代性转化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