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下,出现越来越多赋能文化保护的案例。AR(增强现实)技术正在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通过综合运用AR/VR等数字技术,从多个维度向大众展现非遗文化、传承历史、技艺工艺、文物保护等,提升文化的场景互动与体验。
上海印刷集团与新疆龟兹研究院合作的龟兹洞窟数字化还原保护工程,通过综合运用AR/VR、3D打印等技术,对克孜尔石窟——这座早于敦煌莫高窟三个世纪的中国最早佛教石窟群——进行高精度数字化记录与活化利用,为濒危壁画构建“数字生命档案”。
龟兹石窟作为中国最早的佛教石窟群,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三个世纪,历经了1600余年风霜,长期以来受到风蚀、洪水、地震等自然侵蚀影响,壁画面临空鼓、褪色、剥落的难题。并且因为历史盗抢、人为损害等因素,现存壁画仅余约1万平方米。
上海印刷集团与新疆龟兹研究院开展合作,启动了龟兹洞窟数字化还原保护工程项目,希望通过数字化技术对龟兹洞窟(主要是克孜尔石窟)进行记录、保护和还原。
作为项目的AR技术合作方,博乐信息也有幸参与到这项极具意义的文物保持工作之中。新疆龟兹研究院希望将壁画内容进行互动式呈现。根据需求,博乐信息聚焦在壁画中极具代表性的龟兹古代服饰进行还原,并融合AR互动进行科普知识宣传。
因为受自然侵蚀和人为因互的影响,壁画图像信息缺失,为了充分挖掘服饰历史文化与来源,团队大量搜索史实材料,结合《佛教故事》《天宫伎乐图》等壁画主题,交叉考证史籍,才顺利对服装纹样、配色、形制完成精准还原。
另外,为了适配性别,开发了人脸识别适配系统,根据游客性别自动匹配服饰,并结合导览支线设置互动点位,游客通过AR互动屏幕即可触发换装界面,同步播放服饰文化语音解读。
龟兹服饰AR互动项目,在当地景区获得广泛应用,游客可穿戴复原服饰,进行乐舞表演,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壁画中的佛教艺术与世俗生活。
龟兹洞窟数字化还原保护工程,通过“采集-复原-活化”链条,挽救了濒危壁画,填补了服饰图像缺失,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素材,也推动了克孜尔石窟的数字化建设。同时通过AR技术实现“数字+实体”的参观新模式,让文化破圈传播,赋能当地文旅产业发展,也延长了文物的生命周期,让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也为全国各地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