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空间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热潮,从技术层面的突破性进展到文化、城市、文旅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再到底层公链的布局,多个方向的探索已呈现出火热态势。曾经停留在概念层面的虚拟与现实融合,如今在技术奇点的推动下不断打破壁垒,不仅让创作门槛大幅降低,更让文化遗产以全新形态 “重生”,城市空间实现虚实双向赋能,文旅体验迎来革命性升级,而底层公链的暗战则为这一切提供着基础支撑。这些领域的率先爆发,正勾勒出数字空间从构想走向现实的清晰轨迹,也预示着一场涵盖生产、生活、文化等多维度的变革已悄然开启。
虚拟世界的生成方式正在经历革命性变化。专业建模团队过去需要数周才能搭建的3D虚拟世界,如今只需输入一句文字或一张图片,几分钟内即可生成。
最新开源的3D世界模型1.0融合了全景视觉生成与分层3D重建技术,实现了高质量、风格多样的可漫游3D场景生成。当开发者输入“一座中世纪城堡,城堡塔楼宏伟壮阔,城堡周围是一座石头雕像,石头铺成的路以及美丽的花朵,卡通风格”等简单指令,模型能快速生成包含建筑、地形、植被的完整3D场景。
该模型采用3D和2D相结合的技术路线D方法受数据限制导致多样性不足,纯2D方法则在空间稳定性和物理规律合理性方面存在缺陷。3D与2D结合解决了这些难题。
模型输出的标准化3DMesh资产兼容主流工具,用户可对场景内元素进行独立编辑或物理仿真,无缝衔接AIGC技术与传统CG工作流。开源仅一个月,就有超过50家游戏公司、电商企业、自动驾驶、具身智能、影视动漫和教育公司申请商业许可。
数字技术正在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形态。敦煌研究院的“数字空间分窟”项目对莫高窟6个经典洞窟进行毫米级扫描,不仅还原壁画脱落部分的原始色彩,更通过动态捕捉技术让千年壁画“活”过来。
项目特别加入“用户共创”功能:游客通过APP上传自己的“敦煌主题创作”,优秀作品被嵌入数字空间分窟的虚拟展厅,与千年壁画“同框”。上线余件用户作品被“搬”进数字窟,其中00后创作者占比达72%。
在安徽博物院,《寿春楚歌》XR沉浸探索体验展让观众以第一视角开启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秘。体验以铸客大鼎中楚人图腾“火凤凰”的浴火重生为叙事起点,背景设定在楚国迁都寿春(公元前241年)至被秦灭亡(公元前223年)的历史时期。
观众坐在火凤凰背上飞上高空俯瞰楚国山河,与春申君一起经历阴谋刺杀,在熙攘的楚国集市使用蚁鼻钱交易。项目通过XR技术重构楚国末期社会场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楚国最后19年的命运。
数字空间与实体城市的融合已进入实践阶段。上海徐汇区数字空间街区连接游戏博物馆与桂林公园,沿桂箐路—田林路—苍梧路—叠彩路—漕宝路分布,构建起游戏产业链与城区消费双向赋能的创新生态。
街区将二次元文化渗透到城市肌理:元界吉祥物“咻咻”——一只灵动的蓝灰小猫化身指路牌;桂林公园地铁站旁的绿化带里隐藏着复古游戏机造型的互动快闪盒子;苍梧路沿线的神经元主题城市家具将非机动车停车区变成互动场景。
更引人注目的是田林路虹漕路公交站台与游戏《明日方舟》的深度联名——上海首个“痛站”,配套的公交“痛车”穿梭其间,让日常通勤变成二次元体验。
游戏产业与城市发展在数字空间街区实现双向赋能。街区内的徐汇区游戏产业服务中心联合游戏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构建“产业服务+文化展示”平台。首批五个专业孵化器为游戏企业提供从初创到壮大的全周期服务。
游戏公司总部与商业体比邻而居,研发团队能第一时间接触市场反馈,玩家需求也能快速反哺内容创作。这种模式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数字文化产业与城市更新融合发展提供了全新范本。
传统文旅景区正借助数字空间技术重塑体验模式。2025年的游客不再满足于单一景点观光,而是渴望互动性强、沉浸感深的体验。气膜球幕影院结合数字空间技术,成为文旅景区升级的新选择。
球幕影院通过360度环绕视角,将电影、VR、AR等内容呈现得更加震撼。配合数字空间的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在虚拟与现实世界间无缝切换,体验超越传统影院的视听盛宴。
气膜结构以其快速搭建、灵活变化和环保节能的优势,成为打造球幕影院的理想选择。它的轻量化、可拆卸、可重复利用特性使得文旅景区能快速搭建大型球幕影院,在节省空间的同时保证安全稳定。
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AI+合拍机前排起长龙。用户上传照片后,一键换上古装化身国风佳人;选择闽韵簪花模板,瞬间获得簪花写真;使用大会定制模板,即时生成未来感打卡照。无需费心妆造,10秒左右就能得到专业旅拍照。
AI+合拍机正以数实融合影像的产品特性为行业注入新活力。从用户视角看,其搭载海量风格化模板,涵盖城市地标、文化古迹等主题;从产业视角看,支持根据地方特色定制专属AI模板,在简化景区影像服务流程的同时,通过用户分享的UGC内容形成传播效应,激活二次消费。
数字空间公链作为基础设施正进入快速发展期。数字空间公链是构建数字空间的重要基础,主要为NFT、GameFi等数字空间项目提供开发运行平台。目前主要包括去中心化渲染网络和游戏公链两大类别。
去中心化渲染网络集成全球闲置GPU资源完成渲染任务,代表项目有Caduceus、iPolloverse等;游戏公链专为NFT和链游打造,提供高TPS和低Gas费环境,代表项目包括WAX、Immutable X等。
数字空间公链正与边缘计算、AI、XR等技术深度结合。边缘计算可减少延迟,AI技术让3D形象更真实,NFT技术实现链上资产确权。兼容性方面,多数数字空间公链兼容EVM,便于以太坊生态项目迁移。扩展性方面,部分公链TPS已达1000以上。
一个新兴的3D虚拟世界项目正试图连接Web3虚拟世界与Web2现实,打造类似迪士尼的数字空间梦幻乐园。该项目由原知名手机品牌游戏团队旗下软件部门打造,采用强调“我是谁”的角色组合,让玩家从不同角色中选择。
不过数字空间公链仍处于早期阶段。评论区充斥着质疑:“数字空间都是割韭菜的噱头罢了”、“又是割韭菜的套路”、“别倒腾了又是一轮归零”。基础建设和技术融合仍有很大进步空间。
数字空间现象级应用需跨越体验、技术和生态三重门坎。从当前发展态势看,五个领域最可能孕育爆款应用:
开放世界游戏将成为数字空间的天然入口。随着3D生成技术突破,腾讯混元3D负责人郭春超表示:“提高3D资产的利用率,包括了更好的模型表达。同样是这些数据,用更好的表达就能训练得更好,描述得更好。”游戏开发者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构建复杂世界。
数字文旅体验已接近爆发临界点。敦煌“数字空间分窟”和安徽博物院《寿春楚歌》的成功证明,当文化体验从“隔窗相望”走向“身临其境”,用户参与度呈现指数级增长。文化机构正从“数字化存档”转向让文物“开口说话”。
城市数字空间的双向赋能模式日趋成熟。徐汇“元界Neo World”数字空间街区证明,当游戏产业与城市更新深度融合,能形成从研发到展示再到变现的全链条场景。随着元界夏日嘉年华等活动开展,线上线下消费券的发放将加速商业闭环形成。
轻量化沉浸设备正降低体验门槛。气膜球幕影院以其快速搭建、灵活布局的特性,让区县级文旅景区也能提供高端沉浸体验。这种低成本的“数字空间入口”可能成为下一代文旅基础设施。
Web2与Web3融合的消费级应用正在萌芽。如某GameFi项目设计双收入经济模型:Web2玩家通过传统内购付费模式游戏,填补移动端派对游戏市场空白;Web3玩家则加入联盟,利用NFT和代币通过技能赚取模式获取收益。
数字敦煌“数字空间分窟”的虚拟展厅里,00后创作者上传的3000余件作品与千年壁画“同框”展示。上海徐汇区数字空间街区上,年轻人触摸神经元造型的城市家具,与虚拟世界产生连接。安徽博物院中,观众使用蚁鼻钱在虚拟楚国集市购物。
这些碎片化的体验正汇聚成一股洪流。当硬件成本持续下探、生成效率指数级提升、用户创作生态形成网络效应,我们终将见证那个点燃全球的现象级应用诞生。它可能萌芽于游戏社区,绽放于文化遗产,最终盛开在每个人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里。
而那时我们再回望,会发现数字空间的爆款从来不是凭空出现——它正从今天这些可触摸的屏幕、可穿戴的设备、可交互的街区中,一步步朝我们走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