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沿着蜿蜒的乡路驶入赤峰市敖汉旗丰收乡格德营子村深处,宋杖子村便在一片浓绿的山坳里渐次铺展。
宋杖子村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现存100年以上北方典型民居一处,50年以上传统民居19处,建筑形式体现了中国明清以来典型的北方丘陵地带汉族村落民居特点,2016年被评为第三批中国传统古村落遗址。
文旅深融,方能拥抱“诗与远方”。近年来,宋杖子村秉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打造“生态+康养+旅游”发展模式,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23年,敖汉旗凭借清新的空气、茂密的森林与良好的生态环境荣膺“天然氧吧”称号,而宋杖子村就位于这一“天然氧吧”核心区域。
宋杖子村坐落在莲花山、四道营子大山脚下,起伏的山峦上,郁郁葱葱的松树、榛树、山杏、杨树等各种乔灌木交织成一幅天然的绿色画卷。村民们走进大山,摘酸枣、捡榛子、打沙棘,从这绿水青山中努力赚取着自家的金山银山。
“我们村大山环绕,溪水潺潺,孕育出这里独特的‘小气候’。”丰收乡格德营子村党支部书记刘国华介绍道。受益于群山环绕,宋杖子村平均年降水量在490毫米至600毫米之间,年均日照时数在3000小时左右,年均负(氧)离子浓度超过2755个/立方厘米,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清新空气标准(1000—1500个/立方厘米),这里生态宜居、风景怡人、气候湿润,是休闲疗养优选目的地。
山青如黛,溪水潺潺。穿村而过的小溪,是古村落灵动的脉络。沿着溪流南行2公里,便能看见一片开阔地,翠绿的草坪像纯天然的绿色毛毯,毛毯中央便是家喻户晓的“天池”了。“这处天池是宋杖子村水系的起点,直径5米,是天然形成的。”丰收乡宣传委员王艳超说,“因无结冰期,天池无论冬夏水流不断,水潭里可倒映天空镜像,来往此地赏景的游客每年都有很多。”
近年来,丰收乡政府重新修缮了古村落,加筑了道路两旁的仿古石墙,修缮了老屋,使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宋杖子村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山村蜕变成全旗家喻户晓的旅游打卡地。各地学者、游人、休闲度假家庭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游客们用“春踏青、夏避暑、秋赏叶、冬享雪”来形容宋杖子村,这不仅是对宋杖子村的赞美,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宋杖子实践。
踏入宋杖子村,仿佛迈进了历史的大门。百年古屋是宋杖子村的标志性建筑,建于1903年,至今已有122年历史。古屋坐东朝西,按地区院落筑房格局属于厢房,采用土木石结构。古屋长17米,宽5.6米,房檐高2.6米,土坯火炕,木头炕沿,苇子炕席,老式门窗,具有淳朴复古的百年古屋特色。
“老屋曾是当时乡绅徐琢的住宅,后来被宋氏家族买下。”老屋的主人宋国范说,“老屋总共是5间,南面两间是卧室,北面两间是仓房,中间是厨房。这屋现在也能住,夏天我们在主屋纳凉喝茶,累了眯一觉,很舒适。”他指着屋里一块凹进去的地方说:“这叫碗柜,在当时只有富贵人家才能设计得出来这种镶嵌式碗柜,分上下两层。”厨房里有个老物件叫风匣,是用来给锅台里的火吹风用的。“一拉一推,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这上面有一个木板可以抽出来,可以清晰地看见里面的风扇,风扇周围扎了一圈鸡毛,起到密闭的作用,使风力更大,火烧得更旺。”宋国范边介绍边展示。
在老屋的里屋,头上的梁坨是一整根直径60厘米的完整树干。“和它连接的墙里有一根差不多粗的顶梁柱,用来支撑房梁的重量。”宋国范说,2020年国家重新修缮后,老屋得以加固并成为现在的样子。老屋里还陈列着许多有着100年以上历史的箱子,屋内还有对柜儿、柜戳和缝纫机,这些物件在当时是非常时髦且贵重的。
百年老屋静静伫立,诉说着沧桑往事;斑驳的古井、沉稳的磨盘,无不镌刻着时代的印记。近年来,丰收乡探索打造“古村落保护与增收”的文化旅游文章,来宋杖子村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而热心肠的宋国范便主动担任起了百年老屋讲解员。每到访一批游客,他都不厌其烦地讲解起老屋的历史:“我今年79岁了,游客来到我们村,我就给大家说说我知道的故事,这也算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了。”
在宋杖子村百年老屋对面,便是村活动广场。初秋时节,清爽舒适,闲暇时村民都在广场唠家常、打扑克,好不惬意。
“今年雨水好,来宋杖子村旅游的游客比往年多了不少。”丰收乡格德营子村党支部书记刘国华说,丰收乡非常重视文旅融合发展,村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宋杖子村逐渐成为了“敖汉近郊山水,你的诗和远方”。
——建设集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人宠互动、露营野奢于一体的综合体感农场。结合宋杖子村人文特色,打造集科普教育、生态研学、主题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敖汉旗“近郊游”项目区和青山绿水生活实景体验地。
——依托丰收乡境内的千年辽白塔、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武安州遗址、燕长城遗址、千亩草莓园区,打造以家庭亲子旅游、山野运动休闲为特色的敖汉近郊游首选地。
红色旅游同样是一大亮点。在宋杖子村核心地段,新修建的党员宣誓台成为新党员入党宣誓、老党员重温誓词的“红色阵地”,也成为开展主题党日、政策宣讲的“精神课堂”。党员们在此庄严宣誓,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精神,为乡村发展增添动力。今年7月,宋杖子村“红+绿”党建品牌正式上线,通过组织党员干部走进“天然氧吧”,开展“党员+志愿者”互讲互学活动,提升大家的环保意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领悟“两山”理念。
服务更上心,游客更舒心。2024年12月22日,宋杖子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志愿者们将为游客表演本土秧歌、二胡、锣鼓歘、伞头等本土文艺节目,并负责百年老屋及天池的历史讲解,为宋杖子村文旅发展贡献力量。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志愿者服务队积极挖掘和传承宋杖子村的传统文化,组织民俗文化活动、修缮文化古迹,让古老的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的宋杖子村,既守着旧时光,也迎接着新变化。展望未来,在文旅融合的持续推动下,宋杖子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成为人们心中留得住乡愁的诗意栖居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