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数字红包封面,打卡数字非遗博物馆,定制AI新春祝福,甚至AI“复活”逝去的亲人悄然之间,Z世代掀起了一场“数字民俗”新热潮。这远非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情感表达方式的新迁移,更是民俗文化基因在数字时代的价值重构。技术赋能下,古老的民俗正经历一场从形式到内核的深刻“数字跃迁”。
告别单一的口耳相传,民俗文化在数字技术的催化下,正裂变出多元传播新生态。苏州评弹、昆曲借力直播“圈粉”百万,西府社火通过AR营造“在场”狂欢,福建土楼借3D建模实现永续“数字孪生”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民俗文化,正在乘上数字化时代快车,打破时空界限,在云端绽放异彩。这不仅是“线上+线下”的同频共振,更让传统文化不断“破圈”“出圈”,以更年轻、更潮流的姿态闯入大众视野。
天津,这座因漕运而兴、凭海而立的城市,历经六百余年风雨淬炼,沉淀出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的文化遗产。截止至2024年12月,根据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的天津市国家级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天津市拥有4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57项市级非遗项目,其中民俗类有11项。
拥有如此丰富文化资源的天津,置身数字浪潮,并未在岁月深处驻足留恋,而是顺势而为,以创新思维赋能文旅发展。传统与潮流、历史与当下,正在天津交汇成新的文化传播方式让非遗不仅是“活下去”,更要“潮出圈”,驱动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迸发前所未有的活力。
天津敏锐捕捉“云端共振”的机遇,以数字基建打通文旅融合新经脉。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作为全国首家数字艺术博物馆,联合津云新媒体打造“VR天博”等项目,让镇馆之宝“跃”出展柜,在虚拟空间触手可及。天津博物馆推出的“鸣沙遗墨”天津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特展,借助可触碰互动性数字交互技术,让千年遗墨在指尖“复活”,观众得以在虚拟时空中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与此同时,直播电商也为非遗文化“造血”提供了新的渠道。2025年5月26日,抖音发布《2025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来,抖音新增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超2亿条,同比增长31%;1400万网友通过抖音分享非遗体验,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达7499亿次,平均每天有6.5万场非遗直播,更值得一提的是,发布非遗视频的“00后”人数增长95%,这背后是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赋能。在第五届“天津非遗购物节”活动中,非遗传承人与相声演员组成“跨界CP”,国家级到市、区级的58个非遗代表性项目、287款产品集结直播间,在为期三天的直播活动中,直播间观看人次近10万,非遗商品展示近20万次,引导线余万,市民“所见即所购”,通过手机即可轻松购买非遗好物。
“活动不仅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也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展示平台,有力推动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京津冀三地非遗的深度合作与融合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相关负责人说。
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借助AI、VR、AR等技术手段,非遗项目得以以更生动、更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天津正借此,将文化记忆转化为可感、可玩、可购的数字文旅新资产。
要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当下,打造有吸引力的数字IP是关键一步。天津通过聚焦核心文化IP,探索多样化的数字化文化创意产品,在年轻人心目中“种草”,引发深层次文化共鸣。
随着《哪吒2》的大火,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以泥人张彩塑的传统技法为基础,融入当代审美,将传统彩塑技艺与现代IP形象相结合,塑造出既传神又萌趣的哪吒形象。更懂年轻人的是,特别设计了哪吒的“隐藏款”造型,只要集齐四个常规产品,就能获得一个“隐藏款”,增添了收藏乐趣,精准吸引了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
天津还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历史场景,开发数字藏品,并结合新媒体平台发布短视频、策划线上互动,扩大传播影响力,形成了“文化IP+旅游+科技”的新范式。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创新实践“非遗+数字藏品”模式,推出《仕女游春》《海河绘》数字藏品,指尖滑动即可“穿越”进年画工坊,《仕女游春》首次限量发行的9999份一经上架便被一抢而空。天津博物馆联合B站,推出杨柳青年画红包封面,巧妙活化原作中“福禄寿三星”等蕴含吉祥寓意的经典形象,既为春节增添了浓郁年味,也实现了传统民俗与年轻受众的跨次元对话。天津人民出版社和心智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非遗游戏《九河天工之煎饼和馃子》,将全市非遗资源数字化,构建“一区一非遗”的虚拟匠人宇宙,玩家通过角色扮演沉浸式体验非遗人生,游戏化叙事成为非遗传承与认知的新路径。
这些数字IP实践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数字技术赋能下,天津传统文化正从橱窗里的“标本”,蜕变为可互动、可收藏、可游戏、可穿戴的“活态文化体验”,在年轻群体中完成价值重塑与情感连接。
发展好旅游业,对于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都具有重要意义。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这为天津发展文旅指明了方向。
天津的雄心,不止于打造零星的数字亮点,更在于构建可持续的数字文旅融合生态系统。2024年底,天津市印发《关于加强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打造文旅供给新体系,实施文旅新场景创建行动。方案特别提出,实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行动,鼓励将非遗产品或相关元素融入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旅游空间,融入机场、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打造非遗展示体验中心。
近年来,天津加强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加快建设都市型、体验式、年轻态、人文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成效显著。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天津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3483.88万人次,同比增长3.9%;1月至6月,全市国内游客旅游花费1437.61亿元,同比增长12.1%;游客人均花费1066.17元,同比增长8.0%。
为了给文旅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天津还将“产教融合”写入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脚本,以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新型文旅人才。例如,天津美术学院与滨海新区文保旅游服务中心合作,开展旅游创意设计赛事、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深入挖掘博物馆馆藏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设计特色文创产品、打造文旅品牌,为文旅产业输送了懂文化、懂技术、懂市场、懂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更多新技术的应用,技术的迭代必将催生天津数字民俗生态的无限可能,为文旅发展解锁新场景、新动能、新范式。天津的实践表明,数字技术不仅是推动文旅融合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更是让文化传承与创新实现深度融合的“粘合剂”。未来,天津将继续深化数字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应用,其构建现代化大都市文旅产业体系的“天津方案”,不仅关乎一城一地的繁荣,更将为数字时代文化遗产的活化与文旅产业的升级,提供极具价值的“中国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