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旅行、避暑游、博物馆游、旅游专列等备受追捧。无论山川湖海、文博场馆,还是县域乡村,都能看到熙熙攘攘的游客。
热潮之下,各地各部门铆足劲、出新招,让文旅消费更火热。今年,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各地启动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将举办超4300项、约3.9万场次活动,并发放超5.7亿元消费补贴。
这场席卷全国的热潮背后,是文化与消费的共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更是中国经济活力的生动注脚。那么,暑期旅游热,呈现了怎样的文旅消费新趋势?
暑假作为学生群体时间最长的假期,与一些家长的高温假、暑休假重叠,特别适合一家人长途旅游。另外,受暑期高温天气影响,以清凉休闲为特征的消夏避暑游也颇受青睐。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显示,2025年暑期国内旅游人数有望突破25亿人次。
毕业旅行打头阵。在紧张的中高考过后奔赴“诗和远方”,是考生放松身体及精神的一种有效方式。携程数据显示,今年高考结束后的首周,高中毕业生群体在平台上的国内景区门票预订量环比增长77%。从酒店预订来看,6月毕业旅行热门目的地前十位分别是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成都、杭州、重庆、青岛、长沙、西安。
亲子家庭游成中坚力量。这波旅游热潮里,亲子游成为重要力量。相关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暑期亲子游占比超60%,创历史新高,避暑游、研学游订单同比增长超70%。细分数据显示,传统历史文化名城依然是家庭暑期亲子游的首选,北京、西安等人气较高;各地知名博物馆是暑期旅游热点,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一约难求”。
避暑游持续火爆。今年夏季,全国多地进入“炙烤模式”,“避暑游”成了很多游客的选择。某旅行平台数据显示,今年7月,“避暑游”总搜索量环比上涨近200%。
亲水项目、室内冰雪项目等“人造”避暑场所热度也不断攀升。数据显示,7月以来,“水上项目”搜索量同比增长60%以上,全国室内滑雪与冰雪乐园预订量同比翻番。
居高不下的气温也催热了夜间经济。各大景区、游乐园、博物馆、动物园延长了开放时间,各地也推出了灯光秀、夜间演出、夜场游览等特色夜游项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如今已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日常选项。
随着旅游消费升级,旅游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对远方的选择,也不再仅限于热门城市和热点景区。人们的旅游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
旅行目的地越来越多元。除了北京、青岛、南京、重庆、杭州、上海等热门旅游城市,以及新疆伊犁、内蒙古呼伦贝尔、云南西双版纳等传统避暑胜地火热依旧外,如今,有大量的类似芒市、威海、泉州、景德镇等新锐目的地,被年轻人“挖掘”出来,并经过社交平台的传播受到追捧。此外,县域旅游、反向旅游也成为一股潮流,更多小众宝藏旅游地进入大众视野。
旅行的方式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亲水纳凉、竹筏漂流、湖泊观景等避暑休闲活动,人们旅行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从徒步露营、汽车越野、攀岩探险、低空飞行、观星、溯溪、CityWalk,到自由行、定制旅游,再到跟着演出去旅行、为了美食去旅行、奔着民宿去旅行等,人们“打开世界”的方式变得越来越个性化。
旅行体验感越来越深入。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购物消费这种流水线化的观光模式,很难让人动心。如今的年轻人,他们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
发帖追问本地人才会去吃的餐馆,去菜市场听老板操着方言卖力吆喝,再到不起眼的老街旧巷感受当地的热闹、温暖和人情味,从去景区,到遇见风景、发现风景,喜欢深入体验他乡生活的年轻人们,可以把整座城都能变成他们的开放式“乐园”。
旅行的文化味越来越浓。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旅途中体验文化的魅力。到了暑期,大中小学生集中放假出游,有人“为一馆,赴一城”,有人“不在博物馆,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文博热”成为暑期旅游新亮点。
另外,国家文化公园、考古遗址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和街区、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音乐会、演唱会也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旅游场景。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风貌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各具特色,这也让暑期文旅市场迎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火热夏天。
面对人们愈加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旅行消费需求,一些地方尚未跟上大众消费升级的步伐。
比如,很多景区“查重率过高”,同质化问题突出;部分景区保障乏力,接驳车、救生设备、信号覆盖均未匹配客流量,让人高呼“退票”;有的景区将特色景观圈起来二次收费,影响游客体验。
在好风景中放大地方特色。过去,文旅产业的开发方式相对简单,有“好风景”就能吃上“旅游饭”。但随着文旅消费的升级,简单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面对大好河山,各地还需深挖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重庆,一直以来都因动人的“山水颜值”,成了不少人心中的“诗和远方”。为了进一步放大山水之城的特色魅力,重庆多次举办无人机灯光秀,让山城夜景体验感全新升级。在无人机绘就的璀璨画卷中,在雄奇山水的映衬下,新韵重庆绽放出愈发独特的魅力。
随着常态化的展演,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市民慕名而来。比如,南滨路是观赏无人机灯光秀展演最佳区域之一,在展演带动下,节假日期间南滨路沿线重点餐饮企业平均满客率超70%、重点酒店平均入住率超80%。
在创新发展中开掘好文化富矿。“文旅”在“旅”也在“文”。如今,旅游不再局限于观光打卡,而是日益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转变。
我国历史悠久,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关键要因地制宜,开掘好富矿。从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汉服游,到福建泉州掀起的“簪花热”;从以城市历史背景打造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到借助千年陶瓷文化愈发出圈的景德镇,再到各地依据地方文化打造的《丽江千古情》《又见平遥》《印象武隆》等,无不展示了文化的魅力。
未来,各地还需提供更丰富的文旅产品。比如,今年,“苏超”“浙超”“村超”等赛事的轮番上阵,便吸引了众多球迷及游客的关注,成为今年暑期旅游市场的一大亮点。
在真诚服务中“留客”更“留心”。文旅是综合性产业,与餐饮、住宿、购物和娱乐等行业关联性较强。因此,想更好地激活文旅消费潜力,还需打造有品质的、常态化的旅游环境。
比如,结合人流量和场地情况配建停车场、充电桩,完善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对周边餐饮、住宿环境卫生进行高标准管理,搭建医疗救援和安全管理系统等等。让游客玩得开心、买得放心、吃得安心,住得舒心,让来往的游客都能松弛地享受美好旅程。
高山湖泊、沙漠草原、森林海岸、时尚都市,暑期的大江南北,无不撩人心弦。只有呵护好夏季文旅市场的“百花齐放”,才能让夏日经济燃得更旺,让更多人期待下一个夏天。